從1980年代到2000年的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大改善,老百姓的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下面這些圖片,都是不經意間發(fā)生在那些年的精彩瞬間。
1983年3月,四川南充。一位時髦青年還沒學會系領帶。
1983年,河北。一位農民撿起田頭遺下的一角報紙,讀了起來。他們關注著土地承包的后續(xù)政策。
1986年,北京。第一支服裝模特隊登臺表演。
1987年,陜西延川。個體經濟開始萌發(fā),一位做小本生意的老人正在整理貨攤。
1987年,北京。長安街第一次出現(xiàn)了圣誕老人和圣誕小姐。
1988年,云南景洪?;Z族山寨的板壁上,貼滿了大幅明星照。
1989年,陜西關中。搶購彩票的人亂成一團。
1989年,湖北武漢?!胺课萁灰讜眻鐾猓忻褡园l(fā)交換換房信息。
1991年,廣州。向來在街頭巷尾表演的氣功,搬到了歌舞廳里。
1991年,上海。里弄中的簡易小便處。
1992年8月,廣東深圳。搶購新股票人流中一位沮喪的婦女。
1992年12月,貴州興義。人才交流會上推銷自己的求職者。
1993年2月,遼寧大連。駕駛員培訓基地,學員們在等待考試。
1995年12月,河南平頂山。 95歲的壽星穿上“佘太君”戲服,被兒孫抬上戲臺。
1997年,云南昆明。馬車、卡車和公路上空越過的飛機。對發(fā)展中的中國來說,該圖有著非同一般的意味。
1999年,上海。西餐廳從德國請來了演唱歌手。
1999年8月,云南昆明。尋甸鄉(xiāng)村集市上賣胸罩和絲襪的農婦。此前,這些東西對于邊遠山區(qū)的婦女是聞所未聞的。
2001年9月,哈爾濱。廣場上的即興街舞表演。。
新中國建立之初,有兩件事情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念念不忘的。一是掃盲識字,一是婚姻自主。本期我們選取這兩個話題,收集了當時的一些圖片再現(xiàn)給讀者。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中國人民站立起來后,最初的那些日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約有人口5.5億,那時的文盲率高達80%。文盲成為新中國發(fā)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掃盲成為擺在新政權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1952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掃盲運動;1956年,周恩來總理號召全國人民向現(xiàn)代科學文化進軍,于是,第二次掃盲運動又掀起高潮;兩年后,陳毅元帥在有關會議上說:掃盲是使6萬萬人民睜開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掃盲運動吹響了號角。從1949年到1960年約有1.5億人參加了掃盲和各級業(yè)余學校的學習。
本期選取的這些場景,是當下的年輕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卻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場景。
邊行軍,邊學習,背包也是識字課本。1951年,部隊文化教員祁建華研究速成識字教學法,創(chuàng)立一套適合部隊戰(zhàn)士學習的快速識字法。圖為1952年8月,祁建華(左)幫助行軍的戰(zhàn)士學習注音字母。
放羊時也可以學習。1951年,青海省的兩個牧童在放羊時,溫習冬學教師教給他們的生字。
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識字賽跑。1952年8月2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全軍運動會在北京舉行。這是運動員在進行“識字賽跑”的情景。
邊唱戲,邊識字。1952年,天津一個劇團的演員在后臺學習生字。
邊帶孩子邊識字。1956年,山西省昔陽縣一青年婦女掃盲后已經可以寫信了。為此她受到了新華社報道。
漁船上也能學文化。1958年9月,福建省福州市生活在水上的婦女在船頭練習寫字。解放前,福州市的水上居民中婦女100%都是文盲。
80老翁也要學文化。1958年,吉林省延吉縣東盛鄉(xiāng)兩位八旬老人通過掃盲學習達到了讀報的水平。
田間地頭更要學文化,小學生可以當老師。1960年,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某公社社員在小學生的幫助下在田間學習文化。
還興“畢業(yè)證”。 1958年5月,四川郫縣一女社員在十天內通過刻苦學習掌握了1500多個生字,不但獲得了“識字證書”,事跡還上了報。
童養(yǎng)媳、包辦婚姻、納妾、一夫多妻…… 這些現(xiàn)象在六十年前的中國隨處可見。1950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這對中國人婚姻觀念和家庭結構的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從下面這些圖片中不但可以看到建國初期婚姻的變遷,也可以看到在婚姻背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
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后,北京一對自由戀愛的青年在新婚姻法的保護下結婚了?;槎Y也跟舊社會完全不同了。
1952年,婚姻法實施后在農村里自由結婚與結婚登記領取結婚證的的風氣開始流行。這是湖南一對夫妻結婚之日在政府部門領取結婚證。
1953年3月18日,北京西單區(qū)貫徹婚姻法委員會召開街道宣傳婚姻法群眾大會。這是一位老大爺在給大家講他過去包辦子女婚姻、打罵子女的情形。
婚姻價值觀開始從家財、地位轉向“嫁英雄娶模范”。這是195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班長董世貴與河北勞動模范高桂珍在朝鮮前線舉行結婚典禮。
新的社會制度下,聯(lián)姻的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轉變,由傳統(tǒng)的家庭典禮確認婚姻,過渡到了在政府部門領證確定婚姻關系。這是1953年河南省魯山縣開展婚姻法宣傳后,一對新人結婚的情形。瞧,圍著領取結婚證的新人,老人孩子擠滿了一屋子。
圖片中右上角的黑板上寫著“怎樣建立民主和諧家庭”。解放初期,不管是政府還是百姓,與今天相比,似乎都把婚姻質量看得更重要。這是1953年山西省黎城縣仵橋村解婚姻法政策宣傳會議一瞥。
由于自主婚姻有了法律的保護,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自由戀愛結婚,由此鬧洞房的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坦白戀愛經過”是鬧房的必過一關。這是1957年遼寧沈陽風動工具廠一對新人的鬧房場景。
到了1950年代末期,新中國的第一部婚姻法得到了穩(wěn)固推行。一種嶄新的婚姻家庭模式在全國普及開來。圖為北京一對青年工人的婚禮。
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在廣大鄉(xiāng)村,打鐵、彈棉花、炸爆米花、補鍋等行當,曾那樣繁榮,它們充斥著我們的視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賴這些技能生生不息。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一些行業(y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在人們的記憶深處留下縷縷追憶……
補鍋。補鍋匠曾經是城市鄉(xiāng)村不可缺少的能工巧匠,有的在城鎮(zhèn)開店經營,有的四季在鄉(xiāng)間游走。
翻瓦。曾經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青磚黑瓦的房屋占絕大多數,這樣的瓦片免不了會破損、漏雨,于是翻瓦匠的行業(yè)就必不可少。
炸爆米花。扎爆米花的工藝曾經讓很多孩子著迷,村頭巷尾的爆米花地攤周圍總是圍滿了圍觀的人。
鋦碗?!皼]有精鋼鉆,不攬細瓷活”。在破裂的瓷碗上鉆孔,再以銅絲縫接,一只破損的碗就補好了。當然,鋦碗的師傅不僅鋦碗,他們還鋦盆、鋦缸。
修鋼筆。自鋼筆引進后,修鋼筆這個行當,就逐漸形成。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發(fā)展,這個行當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吹糖葫蘆。曾幾何時,吹糖葫蘆藝人的攤前是孩子們流連忘返的地方,如今這個行當已經成了快斷氣的遺產了。
打鐵。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曾經是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伴奏。
彈棉花。大規(guī)模、流水線的棉花加工廠讓街頭的彈花匠成了鳳毛麟角。
接線員。當時電話總機接線員盡管是工人編制,但卻是很多女孩夢寐以求的職業(yè)。程控交換機的出現(xiàn),讓她們全都下了崗。
放鐵鍋?!胺拧笔且环N古老的營銷方式,走南闖北的職業(yè)賣鍋者,用唱歌的方式把鍋賒銷給顧客,第二年收取貨款。他們的“唱功”往往吸引著很多的人。
縫窮??p窮是北方話語,在南方就直接呼為“補衣服的”,以縫窮為職業(yè)的女子往往有非凡的針線功夫。
篐桶、箍盆。篐桶匠在大量的塑料制品沖擊下,已經越來越少。
貨郎擔。搖著撥浪鼓的貨郎現(xiàn)在只能是眾多文藝作品中的形象了。
絞臉。中國最古老的美容技術。用細線絞下女子的臉上的汗毛和毛孔里的污垢,能使人容光煥發(fā)。
捏面人。在面粉里加上五顏六色的色素,和成面泥,再憑手指捏出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
制桿秤。桿秤這種古老的衡器在天平、電子稱的時代悄悄退出人們的視線。
手工制年畫。手工制作年畫的工藝隨著印刷工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瀕臨失傳。
耍猴。從上世紀末開始,絕大多數耍猴人賣掉了猴,紛紛走進向沿海,進廠打工去了。
打草鞋。在中國的眾多城鎮(zhèn)里面,“草鞋街”這樣的地名不少。而今卻成了文人雅士書房里懷舊的工藝品。
制青瓦。以黃土制坯,然后裝窯焙燒,之后就成了千家萬戶房上的瓦片。這個復雜的工藝如今卻無人繼承。
刷馬桶。曾經也是一門職業(yè)。
剃頭挑子?!疤觐^桃子一頭熱”。曾經走街串巷的剃頭匠,一頭挑燒水的爐子,一頭挑剪子等行頭,在如今的鄉(xiāng)場及城郊結合部,不知道還能否見到他們的影子。